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_茶知识_茶美文

茶美文>茶美文>茶知识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

时间:2023-06-04 17:46:45 作者:张怀秋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和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1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

西双版纳大桥

据当地人说:西双版纳已经两个多月没下雨了,高温提前来临。一开窗一股“热浪”席卷而来,街上的人都穿着短衣短裤,迎接这一场狂热的洗礼。

茶山发芽情况如何,今年茶叶产量怎样,微小产区的情况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消息,一定是很多茶友都想要了解的。待我们去往茶山再及时向各位茶友透露。

易武,每年都是我们茶山行的第一站

易武七村八寨,寨寨皆为好茶。独特的香扬柔甜,让易武茶极具识别度,汤感里蕴含的那份刚毅深藏其中,可以说喝懂易武茶,你就掌握了普洱茶的半壁江山。

随着近几年存储易武茶的茶人茶商越来越多,他们都发现易武茶在存储过程中的转化令人惊艳,在西双版纳存储、在昆明存储、在广东存储后,三五年,甚至十几年变得特色尽显。一喝便知这是易武茶的觉醒力,再度使其成为众人瞩目的高原明珠。

此次我们的第一站仍然选择易武,与以往不同的是,2023年我们先从易武微小产区出发,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通往易武的“鸡肠道路”

4月4日,我们将正式启程去往易武微小产区:天门山,一探究竟。

没来之前,笔者就已早有耳闻易武天门山的赫赫声名!“茶界处女地”、“百年苍天高杆古树”、“易武茶新贵”、“易武茶后起之秀”等桂冠。

尤其当古树茶逐渐退居二线,愈发加速了微小产区“一举成名”的态势,其中尤数“易武天门山”,此地产品的溢价能力逐渐凸显,从生态环境保持程度、茶叶内质以及后期存储价值来看,天门山无疑是最具竞争实力的。

2023年春季茶山行,我们亲自上山考察,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优质茶区的生态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同时提升自身对高品质茶品的认知层面。

易武天门山古茶林,高级茶人进阶的必去之地

天门山位于易武乡曼乃村马叭(ba)寨,正处于易武茶区的边缘地带,紧邻老挝,站在天门山山顶眺望就会发现,天门山和薄荷塘、弯弓、丁家寨、一扇磨处在同一山系。

尽管如此,天门山也是个值得亲自去的易武新贵茶区。这里有最吸引人的高杆古树,这里有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环境......

如果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在返回的途中去易武的落水洞、麻黑等知名多年的产区,为七见打造2023年的易武明星茶品。

温馨提示:如果在有信号的情况下,我们将为茶友全程直播,无条件的情况下,可观看后期视频。

各位茶友,如果你们有想要了解天门山信息的,欢迎在文末留言,我们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隔离经济”为茶业带来什么?

2023年新年,本应该是一个团圆的春节,却发生了疫情。宅在家里就是做贡献,成了大家的口头禅。有很多人都想出去走走,但一切都变得奢望。这种现象催生了一个新词——“隔离经济”。所谓“隔离经济”就是足不出户,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销售产品、购买物品。手机买菜、无接触物流、远程办公、直播授课、直播卖房……这些看似离全面普及尚还遥远的生活、工作方式,在此次疫情期间正成为常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属于“隔离经济”,人们隔着口罩、隔着手机或电脑屏幕,让工作和生活得以用特殊的方式延续。

逆势增长空前繁荣

当前,线下实体零售业正在逐渐复苏,各地复工返工仍在稳妥推进,疫情对部分人群的收入已经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而在这次疫情下,茶行业的“隔离经济”却实现了意外的逆势增长。

茶叶“触电”并不是心血来潮。据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3年间,中国茶叶线上规模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23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达到235.0亿元,相比于2023年,增长了14.6%。2023年茶叶电商已达869家,小品牌网店占总比最多,达到407家,其次为品牌旗舰店(品牌直销)网店为239家。茶叶“触电”兴起原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近些年互联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茶叶电商可利用的平台渠道主要分为2类,一是内容电商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视频网站),二是利用电商进行茶品牌直销(品牌官方网站、直播电商、淘宝京东旗舰店、微信商城、垂直茶叶电商网站、综合电商网站)。

品牌官方网站:利用网站发布茶叶产品具体信息、茶品牌资讯信息、公司最新新闻、核心业务介绍等,例如大益、中茶、下关、艺福堂的企业官方网站。同时也可以根据自主品牌优势,开展品牌商城网站营销,例如大益商城。

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茶叶专卖店门店信息、组织活动信息、发布新品、茶文化和知识普及信息等,可与企业网站同步。

微博:通过微博发布与茶品牌相关的产品、活动促销、茶文化知识等。

直播电商:可利用的直播带货有淘直播、京东直播、YY直播、一直播平台、微视直播、抖音快手等。疫情期间,通过直播电商取得成功的茶品牌很多,包括小茶婆婆和艺福堂。茶叶电商直播成为疫情下茶品牌营销风口。

今日头条抖音:利用今日头条和抖音,发布与茶品牌相关文字和视频信息。

视频网站:通过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网站,发布与茶品牌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产品介绍等视频信息。

淘宝京东旗舰店:入驻淘宝京东旗舰店。

微信商城:与微信公众号无缝衔接,进行茶品牌营销。例如大益普洱茶官方微信公众号有会员积分功能,会员可以直接到大益微信商城购买茶叶,通过积分兑取优惠券等奖品。

垂直茶叶电商网站:入驻垂直茶叶电商品牌进行电商直销,例如买买茶、大茶网,茶窝网等。

综合电商网站:茶叶品牌选择苏宁、1号店、国美、阿里巴巴等综合电商网站入驻是较好的选择。

茶行业“隔离经济”兴起,缩短了商家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使商家具备快速的市场反应力,能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既缩短了新品上市周期,又能针对其个性化需求快速调整新品的开发和生产。

交易洽谈、支付、交货都在网上进行,工作效率高,方便快捷,并提高了企业从生产、库存到流通各个环节的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初始成本、中间渠道、广告费用、管理成本。成本降低了,企业才有资本投入到产品研发,让利消费者。通过这些良性的循环,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开拓了新的市场,资源充分地整合原有资源,让资源获得最大化利用。

短板暴露任重道远

虽然,茶叶“隔离经济”在目前达到了空前繁荣,但也因此暴露了茶叶电商行业一些特有的短板。标准化意识缺乏、品质良莠不齐。中国茶区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很大,这就导致我国茶叶品类繁多,品质也是良莠不齐,茶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暴露出“小、散、乱”的弊端。行业标准化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标准的认识。

小农经济思想禁锢,缺乏电子商务知识。我国从茶农到企业生产商以及各级的茶叶经营者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相对保守,大多数还是依照老辈流传下来的经营方式在经营,思想没有与时俱进,对现在新生事物接受速度相对缓慢,对电子商务的概念以及经营模式认识很淡薄与肤浅,认为电子商务只是在网上卖茶,所以很多茶叶经营者都是简单的将传统实体店铺里面的茶叶搬到网络上去销售。

对茶叶电子商务认识不到位。由于针对发展茶叶电商的专业人才稀缺,致使茶企电商模式简单,信息内容单一,影响力有限。

目前茶叶市场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许多条件还未完善,因此茶行业要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好信息化管理基础,做好技术准备;二是大力推广品牌,建立一定的消费信用;三是形成快速通畅的物流通道。

打破同质化做创新推广

茶企、茶商感受到电商的便利之后,一拥而上,导致市场争夺战一触即发。而且各家茶叶产品的差异化不够明显,同样的产区、加工技术及品种,较为同质化,想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益已成为过去式。

口碑营销及互动体验也是很好的营销方式。广告、促销等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够大,茶叶工厂游、采茶炒茶体验游等则契合了茶旅融合的新业态,疫情期间茶旅发展受到限制,但很多茶企通过现场直播、VR全景等方式,带领消费者“云采茶”“云逛茶园”。这也是很好的营销推广方式。

3月2日,茶叶电商从业者在淳安县里商乡千岛湖畔茶园内直播春茶长势。

另外,一些企业用视频连线、直播等方法举办“茶叶品鉴会”,投入小且回报高。类似活动可以策划的很精致,人员虽然有限,但通过时下的自媒体传播方式,能使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更为直观。

企业公众号更需要突出的是茶叶和饮茶方面的知识,而非单纯的企业新闻动态。通过一些网上的搜索指数,可以发现随着春茶的陆续上市,清明前后茶叶的搜索量会达到高峰。此时,就可以在传播内容时以茶叶功效、价格及口感评价为主,这些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

同时,也应利用好搜索引擎、企业官网等媒介在新茶上市前后加大信息发布力度。要注重直接促销类广告、主题活动类与图文科普类信息、视频类与互动游戏类广告运用,以及网上评价等口碑的积累。

尽管疫情对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随着疫情防控的好转、以及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新一波消费浪潮即将到来。

当下,正是于危中寻机的时候了,尤其要研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的变化,从中结合自身优势做好产品开发与品牌营销,才能更好地把握疫后茶叶市场恢复的契机。(作者:梁妍,来源:茶周刊,图来源:南茗佳人)

对当前中国茶文化泛化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纵观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尽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时期已经渐趋成熟,其后出现了各类茶书与茶文(如序跋、论说、奏议等)、茶文学与艺术作品(如茶诗词、茶画、茶歌谣等)以及各种茶文化事象,它们或阐述种茶、烹茶、品茶等茶事技法,或以茶叙事,或以茶言情、以茶雅志,但纯学术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或成果却非常少见,而茶文化相关概念的出现也是当代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茶业事业的恢复和“文化热”的兴起,以及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尤其是两岸茶文化界人士之间交流的增多,中国大陆开始出现一种对茶文化关注和研究的自觉,“茶文化”这一新名词也应运而生,并不断有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各界有识之士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界定。比如王玲将茶文化定义为“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1],陈照年认为茶文化是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2]。90年代初,随着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作为一门独立之学的地位逐步显现和被认识,一批学者呼吁建立“中国茶文化学”[3-4]并将其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茶文化学(属茶的人文科学,如茶艺、茶史)、茶学(属茶的自然科学,如茶叶种植、茶叶育种)、茶业学(属茶的社会科学,如茶叶生产、茶叶贸易流通)等茶研究的三个子学科。

1 茶文化概念“泛化”的三个表现

首先表现为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区分不清、模糊混淆。由于部分社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缺乏对茶文化的相关学理、内涵界限、基本特征与特质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凭借其对茶文化的主观认识,因时因事因需而论,出现将“茶之道”与“茶道”、“茶道”与“茶文化”等同,以茶艺来论述茶道或以茶道来代指茶文化,任意夸大茶道的内涵,将茶道凌驾于茶文化之上,将茶道视为的茶文化的代名词等现象。例如,社会上一些茶文化传播培训机构打出“茶道培训”、“茶道表演”的噱头,实则是混淆了“茶道”与“茶艺”的概念。同时,随着茶产业的振兴、茶文化的普及和饮茶人口的增多,“茶人”的定义也随之“泛化”,不在局限于“茶业同人”之义,还有“从事与茶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的含义,甚至有少部分茶业经营者为了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而化之的喊出“凡是喜好饮茶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茶人’”的论调。

其次,正因为对“茶文化”概念、内涵与界限的模糊不清,从而也导致对茶文化学(属茶的人文科学)、茶学(属茶的自然科学)、茶业学(属茶的社会科学)三大分支学科的区分不足,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存在较为普遍的概念混淆不清、用词不规范等问题,比如某学者将“茶道科技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仅就该课题题目而言就存在混淆上述“茶文化学”和“茶学”的相关概念和意义范畴的问题,此外还颇有将“茶道”凌驾于“茶学”和“茶文化”之上的意味。由此产生了笼统论之、凡是与茶相关均纳入“茶文化”或“茶道”范畴的现象。

第三,在实际应用领域,各类茶事活动如茶会、茶话会、茶博会等,以及在茶叶产制、贸易流通环节等大多以“茶文化”之名展开,其中又以在茶的商业行为上表现的最为直观、最为典型。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茶叶销售、茶经贸、茶旅游等事项中无不大谈特谈“茶文化”,为茶商业行为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大行其市。

2 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茶文化“泛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边缘、开放的综合性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在整体上具有“综合性、地方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播布性”①的特征。从茶文化事象的内在属性

①余悦:《中国茶文化学论纲》,见《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和时空特征来看,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茶史、茶俗、茶文学、茶艺、茶道、茶文、茶著,等等,还具有广阔的外延,与建筑、美学、宗教、哲学、心理学、音乐、园林、瓷器、戏曲等多元文化紧密结合。也正是由于茶文化自身的边缘、交叉的综合性特征,而使得“茶文化”相关概念、内涵、范畴、理论难以清晰界定、厘清,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茶文化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对相关概念加以区分、界定,加强茶文化结构体系的构建。

二是各种茶事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推动茶文化朝着商业化、经济化方向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也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茶文化天然的存在于任何茶业经济活动中,推动茶业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各类茶事商业活动,小到商家举办茶会、茶叶评鉴会、茶叶销售,大到全国各地举办茶旅游节、茶叶节、茶叶博览会等,无不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存在过度依赖、使用茶文化,甚至滥用茶文化的现象,使茶文化成为茶经贸的附庸。部分公众媒体、自媒体,由于对“茶文化”概念的模糊不清,为博取大众的关注,存在夸大或鼓吹茶文化的现象。此外,随着对茶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的深入,茶文化产业发展渐趋成熟。同时,茶文化也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逐步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如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休闲旅游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等相互渗透、融合。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跨界融合的原则,“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而茶文化自身的内涵与边界也在产业跨界融合中逐步延伸、扩大。

三是茶文化理论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

纵观40年来的茶文化研究,茶文化文献史料的汇编与校勘、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茶文化研讨与实践总结、茶文化学术与科普论著出版等取得丰硕成果,学术研究时有新论,茶文化基本理论框架初步构建,茶文化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并涌现出相应的学术成果。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茶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一大批高校开设了茶文化公共选修课,

部分高校还建有茶道哲学研究所(如中国人民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如安徽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如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院(如贵州民族大学)等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增设茶文化学院(如浙江农林大学)和茶文化相关专业(如茶文化与贸易专业、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等),全国各地的茶文化组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哲学、民俗学、历史学、生态学、文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纷纷加入茶文化研究队伍,为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采用不同学科视角、不同理论方法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形成了当前茶文化研究“百家争鸣”的格局和良好的茶文化研究氛围,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毋庸讳言的是,当前的茶文化研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提升的问题,如茶文化理论基础尚显薄弱,有些学术概念、观点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历史存疑问题尚待解惑;茶文化研究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研究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学术创见少,学理性欠缺,茶文化理论创新不足;对新材料的挖掘、新视角的切入、新方法的运用较少,或仅仅是“新瓶”装“旧酒”,流于形式上的创新,拾人牙慧、内容雷同的现象较普遍;对茶文化史料缺乏是非真伪的判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现实的关注少,茶文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未能及时解决;存在茶文化研究为商业行为服务甚至被某些商业行为绑架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缺乏正确的学术价值立场选择,等等。这些均表明茶文化理论研究尚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为茶文化的整体研究和茶文化实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也尚不足以成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

3 对茶文化“泛化”现象的思考

3.1 对茶文化“泛化”现象的认识

从学术立场上看,茶文化“泛化”的长期存在不利于甚至将阻碍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茶文化学科建设乃至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旗帜鲜明的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或者叫“泛茶文化”现象。而茶文化“泛化”现象的产生由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也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存在,并且要清晰的认识到这种“泛化”现象给茶文化研究与实际应用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由于存在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不清、模糊混淆、认识不足、理解偏差等问题,部分茶文化研究者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茶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范围,学术研究指向性不明,论点论据混用,缺乏学理性和相应的理论依据,学术浮躁,出现大而化之、一概而论、论而统之的现象。这些均不利于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和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着茶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某些商家披着茶文化的外衣,过度依赖茶文化,谋取商业利益,甚至出现篡改历史、伪造或虚构史料进行商业包装和滥用茶文化的现象,把茶文化当作茶经济的附庸和工具;茶文化相关行业入行门槛低,市场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产业规模小而散乱等问题,即便是改头换面,也是“换汤不换药”,品牌化发展受限。尤其是不利于特色鲜明的地方茶文化品牌和茶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

另一方面,我们在批判和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同时,也要客观的认识到茶文化“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的传播普及,要敏锐的察觉到茶文化“泛化”现象的内外部因素中所蕴含的有利于茶文化事业发展的潜在机遇。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中介文化,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饮茶文化。正因为如此,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也使以茶为物质基础和载体的茶文化有了强大的受众群体,茶和茶文化的应用创新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新兴科技、数字技术、信息网络等将高度融合,而茶文化也将借助高科技和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手段与相关产业广泛渗透融合,从而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促进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茶文化实践的发展也将反向推动茶文化相关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反对茶文化“泛化”现象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全面认识并客观分析、评判其利弊优缺点是学术研究应该秉持的基本方法与态度。从中国茶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茶文化“泛化”现象所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益处。另外,值得警醒的是,茶文化学术研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商业形态的表征,需要透过表面洞察其本质,研究其内在机理,否则将流于表面,缺乏学理性。

3.2 对茶文化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简要界定

笔者认为,针对茶文化“泛化”所造成的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混淆的现象,有必要对茶文化、茶道、茶艺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但限于笔者有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本文仅对当前主流茶文化界对茶文化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点滴思考。笔者不吝浅陋,以求抛砖引玉,还请方家指正。

目前主流茶文化界对茶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作为饮料的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7]、“人们在发现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的各种文化形态之总称”[8]“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9]]和“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以茶为媒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0],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切与茶有关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态的总和”[11]五种观点,涵盖了对广义茶文化和狭义茶文化概念和范围的认识。

纵观各家所论,尽管学界对茶文化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精准的定义,但对茶文化是在茶“作为饮料的过程中”、“作为食品、饮品等的过程中”、“被饮用过程中”——即可概括为“在品饮茶的过程中”所产生和创造的文化现象、文明成果(形态)或社会现象的认识已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笔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论,将茶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1)茶文化的基础部分,即指承载茶文化显象表征或脉络的器物、建筑和遗址以及与茶文化相关的文献史料等。(2)茶文化的主体部分,即指在各类茶事项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如茶艺、茶俗、茶礼仪、茶文学、茶艺术、技艺、工艺等。(3)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即指在茶事过程中所追求的意韵、理念、原则以及所产生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哲思感悟、审美情趣如茶道、茶德、茶文化伦理精神等。

与茶文化概念类似,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人士对茶艺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概念几乎与茶文化、“茶的科学”等同,例如,台湾的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就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范增平,中华茶艺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4~7+2.]]持广义理解的还有陈香白[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等。以陈文华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持狭义理解,认为“所谓广义茶艺中‘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等方面,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茶叶科学’和‘茶叶贸易学’等学科,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远非‘茶艺’一词所能概括,也无须用‘茶艺’一词去涵盖,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种茶、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茶艺是品茗艺术的简称,它包括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两部分”[[[]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M],农业考古,2001(2):10-25.]-[[]陈文华.茶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3:3.]]。持狭义观点的还有王玲[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第10页。]、丁以寿[丁以寿:《中华茶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1页。]等,且已基本达成共识。

就笔者而言,较为赞同狭义层面的理解。几乎所有的茶事活动都离不开茶艺表演、泡茶或品茶(饮茶)环节,茶艺在茶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茶艺是茶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之“艺”,实为技艺和艺术之义,茶艺,即指科学泡茶的技艺和艺术化品茶两个部分,

中国传统茶艺讲究茶、水、器、火、人、境六要素,科学泡茶就要寻求这六要素的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尤其讲求所泡之茶与所用茶器的相符合,并运用科学的冲泡技法和茶艺流程来泡茶。所谓品茶,即是通过备器、泽水、取火、候汤、习茶等一整套茶艺技法、程式,来感受茶形之美、茶具之美、茶艺之美、茶味之美、茶境之美。“品”是茶艺的最高层次,品茶的最高境界是到达艺术化、精神性享受或审美情趣、哲学性思考,从而会超越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到达茶道哲学、茶德、茶文学与艺术等心态(精神)文化范畴。如果将茶艺概念任意“泛化”,扩大到茶文化或茶科学范畴,不仅会增加茶艺本身所不必要的重负,还会导致茶艺与茶文化、茶道等概念混淆不清,不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和茶文化学科建设,更不利于茶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与茶文化、茶艺相比,学界对茶道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更是各执一词,见仁见智。

翻阅古代文史典籍可以发现,“茶道”一词在中国古代十分罕见,除皎然在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中将“茶道”纳入形而上的茶道哲学范畴以外,其他如封演[唐封演④、张源⑤、陈田辑⑥等均是作“茶之道”之义使用,清代时期也用作

①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年,第2期。

②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第10页。

③丁以寿:《中华茶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1页。

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⑤明张源《茶录》载:“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⑥陈田辑《明诗纪事》-庚签·卷三十〔下〕/通行本中提及“茶道”一词:“常叹茶道严,玉川未解此中秘。”

“盐茶道”之“道”,即主管盐政茶务的机构。至今,在《辞海》与《汉语大辞典》中尚未收录“茶道”词条,但曲文君先生在《《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茶道”词条中指出,“泛指制茶、饮茶、品茶的艺术”[15]。此外,笔者经过初步检索得知,《商务国际现代汉语词典》(2023版)将“茶道”定义为“烹茶、饮茶的程式和技艺”。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茶道”概括为“品茶的艺术及方法。其中对于泡茶的方法、礼仪等皆有一定的程序与规矩”。《现代汉语词典》将“茶道”阐述为“通过沏茶、品茶以及相关的礼节来陶冶性情的饮茶技艺”,等等。均不外乎将茶道置于品茶的艺术或艺术化品茶之义。

道是无形的,而茶和茶艺是有形的,“形而上”的茶道离不开作为物质载体的茶和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形而下”的茶艺,正如王玲认为的那样,“我们所说的‘道’,是指茶艺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16]在审美追求上,茶道与茶艺具有一致性,讲求物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从这个角度出发,余悦先生对茶道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具有完整性,他认为“作为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流的综合文化活动和特有风俗。”[17]

综上所述,笔者从“茶道”的多重概念和内涵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中“得道、证道”的基本路径,认为茶道是行茶之道、以茶悟道、以茶得道的统一,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茶道三层论”。

行茶之道,茶道的第一个层次,即指培茶、制茶、烹茶、置茶、品茶的方法、技艺、艺术和饮茶的习俗、茶之功用等,属于“茶之道”范畴。从认识论来讲,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对茶道的具象化认识。

以茶悟道,茶道的第二个层次,即指通过饮茶活动得以悟道、得道,到达审美趣味、精神享受、哲思悟道。此道指规律、真理、本源等。属于茶道的哲理性认识和茶道哲学的实践。基于哲学视角的审视,李萍认为,“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质首先是它的自然属性和对人身心的益处,在此之上茶者在饮茶过程中围绕茶展开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才有望进入到他所构建的价值、审美、观念领域,即人的主体性和自为性所充分显现的领域,这就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18]

以茶得道,茶道的第三个层次,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即以茶悟道后的智慧,得道后的永恒、超越,正所谓无为而有为,道在其中,一切皆为道,比如禅林法语“吃茶去”便是禅宗茶道的最高境界。此道指本源、宇宙根本等。

对于“茶道三层论”之说,早在唐朝时期,茶道大师皎然便提出了“三饮说”,认为饮茶可以“涤昏寐”,“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几乎与皎然同时期、被后世尊为“茶仙”的卢仝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饮茶具有“破孤闷”、“发清汗”、“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等效用。与上述“茶道三层论”如出一辙。当代著名茶文化专家丁以寿先生较早的提出“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19],并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聂心怡女士从审美的三层次概念论述了茶道美学所蕴含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种境界,[20],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若从“道”的含义出发,同时要与时俱进,体现出茶道内涵的全面性和时代性,“道”还有道路、说话等含义,如此一来,茶道还有第四层和第五层含义,即茶和茶文化传播之道、茶叶贸易之道,例如,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中俄“万里茶道”和以茶叙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也许,正因为茶道的含义过于繁富,也难以形成一致的认识,更是难以道清言明,因此也成为茶道概念趋于“泛化”和人们大多不愿意谈论茶道的原因之一吧!茶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道、“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艺术之道、各家各派以茶资修行得道的哲学之道的统一。因“道”的不同含义,“茶道”一词多义,故认识茶道,若附加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许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理解茶道的真意。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彩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11.

[2]陈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及其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02):39-40.

[3]彭勃.中国茶文化学论纲[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16.298~300.

[5]段平山著,“泛文化”社会思潮评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23:1.

[7]丁以寿编著,中国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3:4.

[8]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4.

[9]陈文华主编.中国茶道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2.

[10]关剑平.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2.

[11]周国富主编.世界茶文化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01.

[12]范增平,中华茶艺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4~7+2.

[13]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M],农业考古,2001(2):10-25.

[14]陈文华.茶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3:3.

[15]曲文军.《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3:396.

[16]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58.

[17]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61.

[18]李萍等编.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的儒学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19]丁以寿主编.中华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3:66.

[20]聂心怡,从李泽厚审美三层次概念分析茶道美学的建构——以皎然茶诗为例[J],中国茶叶,2023(3):57~60.

注:

该文章首发于2023年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后发布在核心期刊《茶叶通讯》杂志2023年第1期。作者为蒋敏(本科硕士均为茶文化专业,四川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茶文化科普作者,交流微信15681919252)、章传政(茶文化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副教授,茶文化专家);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以上内容是关于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和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六大茶类基本知识表格 六大茶类的基本知识,这些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本文标题: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

本文链接:http://m.chameiwen.com/article/2516.html

使劲推荐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价格 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易武天门山普洱茶价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六大茶类基本知识表格 六大茶类的基本知识,这些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六大茶类基本知识表格 六大茶类的基本知识,这些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六大茶类的基本知识,这些你应该知道的知识的优秀文章,是小...

大益2001 7542 2001大益7742
大益2001 7542 2001大益7742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2001大益7742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大益20...

狸猫换太子真实原型 狸猫换太子背后的真相
狸猫换太子真实原型 狸猫换太子背后的真相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狸猫换太子背后的真相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普洱茶麻黑是什么意思 普洱麻黑好喝嘛
普洱茶麻黑是什么意思 普洱麻黑好喝嘛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普洱麻黑好喝嘛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普洱...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临沧普洱古茶树图片 临沧片区普洱茶
临沧普洱古茶树图片 临沧片区普洱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临沧片区普洱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临沧...

普洱茶是拼配的好,还是纯料的好喝 普洱拼配茶与纯料茶
普洱茶是拼配的好,还是纯料的好喝 普洱拼配茶与纯料茶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普洱拼配茶与纯料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茶与哪些食物相克 喝茶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茶与哪些食物相克 喝茶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喝茶和什么不能一起吃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

茶文化网课 茶文化网页
茶文化网课 茶文化网页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文化网页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文化网...

最值得收藏的十大普洱山头茶 普洱茶山头知识大全
最值得收藏的十大普洱山头茶 普洱茶山头知识大全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普洱茶山头知识大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

精选茶知识标签